Editing
WikiJournal 2004-05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Warning:
You are not logged in. Your IP address will be publicly visible if you make any edits. If you
log in
or
create an account
, your edits will be attributed to your username, along with other benefits.
Anti-spam check. Do
not
fill this in!
< Back to [[WikiJournal]] == 2004-05-15 == 《學科‧知識‧權力》(ISBN:710801243X)教育與學科制度規訓制度的緣起—意想不到的逆轉(霍斯金) 閱讀摘要 * 「教育學」不是一門學科 : 大家習以為常認為教育學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門次等學科 (subdiscipline) 的理由,在於這個領域由各種真正的學科組合構成,當中涉及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可是組合的方式卻從沒有確定,各種學科都有適宜教育學挪用之處,只要加上「教育學」這個前綴詞便可。(p44) : 作者霍斯金 (Keith W. Hoskin) 提出逆轉的命題,說明教育學並非附屬者,而是統領者。即所有學科都是以教育為緣起,學科規訓制度來自於18世紀末教育實踐上一些新的簡單微小的變化,教育實踐方面包括:一、定期舉行嚴格考試;二、考試結果以分數評定等級;三、不斷的書寫工作,除了既有學生自己的書寫習作,也有他人關於學生的和組織上圍繞學生的各種書寫工作。簡單的轉變產生深遠的影響,改造學生「學以致學」(to learn to learn) 的結構,異於以往,學生開始為了在經常性考試中取得分數而學習。(pp.45-46) 新的實踐方式,給學習者植進一種新而實在的知識—權力,即「反照權力」 (mirror power) ,一種對思想問題經常作出審核、評估、估量的力量,經過服從規訓 (行為規訓和學術規訓),創立了各種現代的新學科。(p48) * 18世紀的教育實踐的轉變 : 學院內的考試早從中國科舉制度就是使用書寫形式,但並非靠分數來評定等級,18世紀以前的大學考試仍以口試為主,評核的基礎是質而不是量,沒有算術式的分數,和要求學生不斷地書寫,例如耶穌會慣用的級數評核。書寫、評分、考試三種方式的結合,通過經常性考試,作出經常性的監視和計算評斷,對學習者強加一種新的「規訓性」權力,級數評核為了鼓勵互相比較和超越同儕,而算術性分數不但用來互相比較、鼓勵競爭,為的是能顯示自我有用之處的客觀流通價值。(pp.46-47) : 學科規訓制度可以看作新的知識生態系統,取代了原有幾種藝文學科(artes)和學術科目(discipline)構成的古老封閉系統。一方面新生的考試和評分助長了「資歷社會」的發展,60年代的普賴斯(Proce)曾說「在世的科學家比歷史上所有科學家加起來還要多」,另一方面,不斷擴張和消費這些真理的體系,力量也不斷增高,從這兩方面看出,這個知識生態系統轉變成新的知識「生產和消費體系」。 * 歷史證據:研討班 (1760年德國的哈雷大學) : 瓦特提到「……在古典文字學似乎顯有革命創新的機會,然而由瓦特(翻譯似乎有誤,應是沃爾夫, Friedrich Wolf)發展出來的文本批評,開闢了有關荷馬史詩的原作者是誰的全新問題」(Watt 1970),瓦特也提到研討般的嚴格性,每個學生都要「給事前擬定的論題準備書寫或口述的論文,這些論文通常涉及某個專門研究的題目…」(p61) * 歷史證據:實驗室 (1793年法國大革命前法國摩西耶學院等高等學府) : 法國摩西耶 (Mezieres) 學院的蒙熱 (Monge) 等人把考試審查下的主動學習法帶進實驗室,學生們在考試競爭下學以致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在新的按特定目的而建的實驗室內的表現尤其受到重視,而以前學習科學的方法是,觀看教師示範或從旁參與小量實驗,或在師徒關係下當助手,到1810年已經不復存在。(pp.65-66) * 歷史證據:教室 (1760年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 : 關於教室 (大陸稱為「貕室」) 的發明與政治經濟學的關係,需從亞當‧斯密(Adam Smith) 的1759年的《道德情感理論》和1776年《國富論》兩本著作之間,探討的重要問題「理性和公義的社會,怎能在個體自利的原則下建立?」霍布斯(Hobbes)甚至認為「理性的社會必然需要專制的統治者。」斯密賦予「自我」新的定義,在1761年《道德情感理論》第二版中提到「當我努力去省察自己的行為……很明顯地,我往往要把自我分割成兩部分;作為審查者和裁判的我,代表著一種我被審查者和被裁判的我很不相同的性格。前者是旁觀者,我努力想進入他關乎我的行為所發出的情感……後者是能動者,那個通常稱為我自己的我。」。(pp.71-72) : 漢密爾頓(Hamilton)指出在教室方法中「比試」和「同情共感」這個術語,在《國富論》中分別代表促進個體和社會不斷進步的推動力,在斯密圖像中的新社會,不在是舊有「等級」、「身份」來構成層級差異森嚴的停滯社會,而是由「習慣、習俗和教育水平」之間差異所構成的流動社會。(Hamilton 1989) (p73) * 結論 : 書寫、考試、評分這三種為人忽略的教育實踐方式的創立,建立起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也促成學科規訓方式的轉變。在書寫中心主義(grammatocentrism)下,一切事物都正在或傾向以書寫為中心。社會上每個人都變成之事專家研究的對象,出現在各種計畫、圖表、會計數據、評估報告、應用手冊、指南等被統計量化的事物,我們變成傅柯說的可量度的人,每個人身為各類「以統計常態來劃分的類別」(normailized population)。(pp.76-77) : 另外,經由教育實踐的研究,權力—知識關係上,向來不是簡單地連成一氣或者互相等同的,他們能夠在某個時刻,能把附著在某種知識上的權力形式帶上前台,或者令某種形式的知識變得有權力,教育實踐是權力—知識關係其中隨著歷史上不斷改變的連接力量。 == 相關網頁 == * [http://www.xxc.idv.tw/blog/knowledge_sociology/ 賴鼎銘的知識社會學課程] (last visited: May 1, 2006) [[Category:Journal]]
Summary:
Please note that all contributions to LemonWiki共筆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ea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see
LemonWiki:Copyrights
for details). If you do not want your writing to be edited mercilessly and redistributed at will, then do not submit it here.
You are also promising us that you wrote this yourself, or copied it from a public domain or similar free resource.
Do not submit copyrighted work without permission!
Cancel
Editing help
(opens in new window)
Navigation menu
Personal tools
Not logged in
Talk
Contributions
Log in
Namespaces
Page
Discussion
English
Views
Read
Edit
View history
More
Search
Navigation
Main page
Current events
Recent changes
Random page
Help
Categories
Tools
What links here
Related changes
Special pages
Page information